天气热了,各种类型的饮料就会成为每日必需,功能饮料更是受人追捧。在琳琅满目的功能饮料里,是选择一瓶“解口渴、更解体渴”的运动型饮料,还是提神解乏的能量型饮料呢?很多人更是困惑于自己是否真需要喝,应该怎么喝?
并无玄妙
人们喜爱功能饮料,其实是看中“功能”二字。以减肥、解乏、运动、出汗等名义,超市货架上总会出现适合各种人群的功能饮料。很多人觉得功能饮料口感不错,比一般饮料强很多,甚至干脆拿它当水喝。
其实,功能饮料并不玄乎。通俗点说,普通饮料里加入一定的功能因子,稍具调节人体机能、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,便摇身升级为功能饮料了。目前,这些功能因子多是咖啡因、牛磺酸、肌醇、维生素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等。据称,它们能缓解疲劳、提高人的注意力等。
网络上一份由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09—2012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》这样写道:“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,人们逐渐开始选择健康的食品、饮品……茶饮料、果汁饮料、功能饮料亦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.5公斤,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,因此,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。”
功能饮料较之于一般饮料往往更贵,其实也不过是被炒作的高端饮品而已。截至2007年,全球有500余种功能饮料。在功能划分上,这些饮料进行了消费者分层,由此衍生出如多糖饮料、维生素及矿物质饮料、运动饮料及低热量、益生饮品等。从2008年12月起,中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饮料通则》宣布实施,废除了“功能饮料”的说法,代之以“特殊用途饮料类”,即“通过调整饮料中的营养素成分和含量,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制品”。
当然,功能饮料从概念上说是有意义的,但只针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场合。按照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规定,功能饮料是指具有保健作用的软饮料。若某款饮料具有特定功能,肯定就已经升级到保健食品行列。因此,真正的功能饮料外包装上必然有“保健食品”字样和卫生部“卫食健字”的批号。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,眼下市场上多数功能饮料只拥有时尚的外形和动感的宣传语,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功能饮料。
不过是咖啡因和牛磺酸
困了,累了,是否真需要喝功能饮料?的确,很多功能饮料让人更精神,它们所宣传的缓解疲乏、劳困的效果其实是全靠咖啡因的作用。它能“激活”你:提供短程的大脑兴奋,激发身体潜能,产生抗疲劳功效。但就长远而言,解乏的最佳选择是休息放松。一味借力功能饮料只会造成对功能饮料的依赖,甚至引起恶心腹泻、精神焦虑和失眠。
评判一款饮料有无功能与功能强弱,得靠实验数据说话。放眼国内,此方面资料缺乏,公众难以获及。2008年,比利时根特大学医院的医生通过回顾近十年相关研究发现,功能饮料(主要指某品牌能量型饮料)能显著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,记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,但其功效,其实多依赖于咖啡因的作用。换言之,咖啡因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,它让人从困顿中勃发,精力再集中,不再瞌睡。
也有研究对功能饮料表示质疑。美国底特律亨利福特医院的研究者发现,高水平的咖啡因和牛磺酸会增加人体血压和心率,影响心脏功能。澳大利亚艾德蕾德医院的研究发现,无糖配方的红牛饮料可使血液黏稠,有可能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。《药物疗法年鉴》(TheAnnalsofPharmacotherapy)中载有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对功能饮料(主要是指某品牌能量型饮料)进行的测试:让15名健康成人连续7天每天喝2听功能饮料,结果发现,功能饮料使他们的血压平均升高10毫米汞柱,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。这意味着,对于患高血压病或心律不齐的人来说,该饮料可能并不合适。
可能适得其反
因此,功能饮料并非人人适合。以其中的运动型饮料为例,它含有钠钾钙镁成分,只适合运动后饮用,以补充人体丢失的部分电解质,将其作为日常饮品是错误选择。运动饮料中糖含量的适当比例应为6%~7%,这既保证了人体最大程度的吸收,也能防止血糖瞬时升高。一些功能饮料的糖分含量过高,对人体反而起到利尿作用,使肾脏加速排出水分。这些饮料不仅没有解渴作用,还适得其反,让身体更加缺水。
对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和肥胖人群而言,是否选择功能饮料也得费一番思量。此外,老人、儿童及对咖啡因过敏的人也不适合饮用。而且功能饮料的功能因子顶多只是人体获取营养的辅助途径,它不能替代正常饮食,也绝不可能替代最平常不过的白开水。另外,尽管功能饮料打着“抗疲劳、抗氧化、年轻态”等标语,我们也不能把它当药使用。